伦敦查宁阁图书馆举办网络文学研讨会

  9月19日,伦敦查宁阁图书馆(Charing Cross Library)举行了一场特别的文学交流活动,中国著名网络文学作家横扫天涯到访英国,与众多文学爱好者分享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历程,探讨中国网络文学的国际传播。中国驻英国大使馆公使衔参赞李立言、中国驻伦敦旅游办事处主任张力、英国著名汉学家吴芳思博士、查宁阁图书馆经理劳伦斯(Laurence Foe)、英国查思出版(亚洲)有限公司CEO王英、文学主编兰大卫(David Lammy)等出版业界人士、专家学者、作家、读者、媒体共80余人出席活动。   研讨会现场   李立言在致辞时表示,近年来,中国网络文学快速发展,与世界的交流越来越活跃,已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崭新而重要的平台,此次特别邀请来英国访问的横扫天涯就是中国优秀网络文学作家的代表。希望有更多的海外读者通过网络文学,了解新时代快速发展的中国。 李立言致辞   横扫天涯介绍了他不平凡的16年写作经历,分享了其代表作《天道图书馆》的创作灵感,回顾了自己从山东普通农村家庭,通过网络文学创作走向海外的历程。他谈道,网络文学的创作不只是基于幻想,更融合了作者的生活经历和见闻。相比传统文学,网络文学的区别在于实时更新,这种机制使读者和作者紧密互动,增强了读者的参与感。近年来,中国网络文学发展迅速且规模巨大,成为中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本出海、IP出海、模式出海到文化出海,网络文学海外传播规模不断扩大,也将中国故事传播到世界各地。希望今后继续加强与英国作家朋友的沟通交流,一起书写故事,共同成长进步。   活动现场嘉宾座无虚席   研讨会现场气氛热烈,观众兴趣浓厚、踊跃提问,与作者深入探讨了网络文学创作的来源与分类、儿童文学与网络文学的关系、AI技术对作家创作的影响等话题。横扫天涯在接受《欧洲时报》独家采访时表示,在短视频等碎片化内容充斥的时代,网络文学或许能够为年轻一代提供保持阅读习惯的一种途径。他希望通过网络文学,为全球年轻人提供更多的阅读选择和文化交流的机会。劳伦斯表示,查宁阁图书馆作为英国中文图书藏书量最大的政府图书馆,非常高兴为英中两国读者提供与中国作家面对面交流的平台。吴芳思表示,网络文学的兴起改变了人们创作和阅读的习惯,也为世界读者了解中国文学发展提供了便捷途径。英国歌剧导演、电影翻译Carolyn Choa表示,很惊奇中国的网络文学发展如此迅速,这让世界有了另一个了解中国的渠道。 作家与嘉宾现场热烈交流   活动现场举行了中国网络文学书籍捐赠仪式。 捐赠仪式   此次网络文学研讨会在伦敦举办,进一步激发了海外读者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的热情,推动了中英文学交流互鉴。 合影   (图源:中国驻英国大使馆文化处) 责任编辑:耿孟冉 Keyword: 粤剧

中毛同“乐”——“乐和东方”“乐和四海&rd

  ​9月21日至22日,“乐和东方”民族音乐会、“乐和四海”国庆民族音乐会分别在博巴森—荷精市政厅、毛里求斯中国文化中心举办。中国驻毛里求斯大使朱立英及夫人应群华,毛里求斯社会融合部长道里亚武、教育部高级顾问丹辛加尼、电影发展局局长朱顿、博巴森—荷精市长乌迪尔、国家图书馆馆长拉姆诺特、密特朗音乐学院院长瑞寇,毛里求斯中国文化中心主任杨俊等嘉宾与500余名观众共同观看了艺术家们的精彩演出。毛国家电视台对演出进行了录播。     音乐会由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组派的浙江音乐学院民族室内乐团呈献,艺术家们倾情演绎中外经典曲目,用音乐分享中国人民的国庆喜悦,传递友好情谊。《春江花月夜》《梅花三弄》等经典民乐让观众欣赏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意境;《无锡景》《娱乐升平》等曲目深富地方特色,让人领略到广博中华大地上的多彩文化韵味与人文情怀;《我的祖国》《我和我的祖国》表达了中华儿女对伟大祖国的深厚情感,优美动人的旋律触动着每个人的心弦;《塔尼尔》《欢乐的歌舞》用中国传统乐器演奏毛求和非洲音乐,别具一番风味,让观众在音乐中感受中毛友谊、品味世界大同。   终曲奏毕,现场观众纷纷起立,掌声经久不衰。瑞寇表示,演员演奏之精准、节奏把握之高妙令人赞叹。荷精市市议员丘伦赞叹称“这是一场完美的演出”。现场嘉宾纷纷奔向艺术团表达祝贺,更有深受感动的小观众现场“追星”,请演员们签名以示鼓励。   朱立英对演出成功表达了热烈祝贺,感谢浙江音乐学院民族室内乐团来到毛岛,用音乐向毛民众传递友好情谊。道里亚武表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演出让毛民众欣赏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促进了中毛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了两国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 责任编辑:耿孟冉 Keyword: 川剧

What are the advantages of cnc rapid prototyping technology

China CNC Rapid Prototyping technology breaks through the traditional part processing mode of “blank / cutting / finished product”, and creates a precedent for making parts without tools. It is an unprecedented thin-layer superposition processing method.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cutting methods, cnc rapid prototyping has the following advantages: 1.Free-form surfaces and more complex parts can be…

ChatGPT 和 GPT-4 带给世界的改变

微软与人工智能聊天工具ChatGPT的开发商OpenAI的合作,已经在科技界掀起了一股追逐人工智能的热潮。 向通用场景进军 目前微软的一个研究团队正在进一步推进人工智能技术,试图让ChatGPT突破计算机限制来控制机器人,让它们在现实世界中自由发挥。 微软研究人员设想了这样一个未来:普通人可以向内置于家庭机器人中的数字家庭助理发出诸如“请给我做一顿热午餐”之类的命令,然后就可以看着机器人从头到尾完成任务。 虽然微软研究人员承认他们的工作“只代表了一小部分可能性”,但他们警告说,在没有“仔细分析”的情况下,不应部署这样的 ChatGPT 应用程序。 OpenAI 在去年 11 月底向公众发布 ChatGPT,结果火爆全网,也引起了业界的强烈关注。专家预计许多行业,包括写作、教育和软件工程,都会被这项技术颠覆。 ChatGPT,“假冒”的科学家 ChatGPT 已经进入科学领域。  周四, Kareem Carr 发布了一篇论文的截图,ChatGPT 是该论文的合著者。 为什么不把ChatGPT 是一种工具呢?人们已经开始将 ChatGPT 视为真正的、有良好资质的科学合作者。 Gary Marcus 在 Substack 的帖子中强烈呼吁人们:“科学家们,请不要让你们的聊天机器人成长为合著者”。 更令人担忧的是那些没有披露人工智能使用情况的案例。科学家们发现他们无法可靠地识别其论文摘要是不是 ChatGPT 编写——它写的有用的废话甚至愚弄了领域里的专家。 牛津大学“研究技术和监管”的桑德拉·瓦赫特 (Sandra Wachter) 在一篇关于自然的文章中与霍莉·埃尔斯 (Holly Else) 交流时说道 : ChatGPT 对教育的挑战 ChatGPT 已在全球各地的一部分教育机构被禁止(知名如纽约公立学校、 澳大利亚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等)。 NYT 的 Kevin Roose 却认为 ,“ChatGPT作为教育工具的潜力大于其风险。” 数学家陶哲轩也同意此说法:“从长远来看,与之抗争似乎是徒劳的;也许我们作为讲师需要做的是转向“开放书籍,开放人工智能”的考试模式。” Hugging Face 的首席伦理学家Giada Pistilli解释了学校在 ChatGPT 方面面临的挑战: 最后一句话完美地抓住了问题出现的地方,还有潜在的解决方案。…

ChatGPT Plus 订阅服务来了

2月2日,美国人工智能(AI)公司OpenAI发布ChatGPT试点订阅计划——ChatGPT Plus。 ChatGPT Plus将以每月20美元的价格提供,订阅者可获得比免费版本更稳定、更快的服务,及尝试新功能和优化等优先权。 ChatGPT是一个对话式AI,由OpenAI的大模型GPT-3.5微调生成,因能够高效问答并具备撰写多类文本的能力,自2022年11月底推出后爆红至今,是当前AI领域最受关注的产品。 瑞士跨国投行瑞银集团(UBS)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ChatGPT在今年1月份的月活跃用户数估计已达1亿,成为史上增长最快的消费者应用。该报告援引数据分析公司Similarweb的数据称,1月份平均每天有超过1300万名独立访问者使用ChatGPT,是12月份的两倍多。 相比之下,达到1亿月活跃用户数,字节跳动的TikTok花了大约9个月的时间,Instagram花了两年半。 短短两个月,ChatGPT持续暴涨的用户数,为其母公司OpenAI在这种新式聊天机器人的研发及商用道路上赢得了先发优势。不断增长的使用量虽然增加了巨额的计算成本,但也提供了宝贵的大量反馈,这将加速ChatGPT的改进优化。 OpenAI最大的投资者微软,亦开始利用ChatGPT的技术提高产品竞争力——全线产品将融合ChatGPT/GPT3.5~GPT4。 图片来源:微软科技公众号 微软此前已经宣布推出其视频会议及远程协作平台的高级付费版Microsoft Teams Premium,订阅者可享用OpenAI GPT-3.5提供支持的大型语言模型技术,用AI自动生成会议笔记。目前看是换用GTP4来武装了。 利用ChatGPT智能总结功能快速生成会议重要的信息 有不同媒体均预告GPT产品将摧毁现有搜索引擎,包括产品以及竞价排名模式。原Gmail创始人保罗·布赫海特 (Paul Buchheit) 在Twitter上表示,他认为谷歌的业务最多只能维持两年。 谷歌明显感受到了来自ChatGPT的威胁。自2019年不再管谷歌日常工作的谷歌联合创始人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也因为这种紧迫局势重新参与到战略制定,上个月跟公司高管连开几次会议,讨论关于这种新式聊天机器人的应对措施。在谷歌透露的信息上,将在近期推出聊天机器人功能引入Google搜索引擎的计划。中国的搜索引擎百度亦被传计划在今年3月份推出一款类似于ChatGPT的AI聊天机器人,最初版本将嵌入其搜索服务中。 虽然微软等可能乐于看到谷歌等在多年的搜索主导地位后走下坡路,但 ChatGPT 本身并不认为它的存在会影响谷歌的搜索业务。 当人们询问聊天机器人时,ChatGPT 回答说: 需要指出的是,ChatGPT 的响应是基于训练数据的,ChatGPT的工程师会可能特意训练聊天机器人处理此类查询,而不让人听起来过于自恋与自信。 值得一提的是,OpenAI也推出了识别工具,用来判断文本是否由AI生成,不过效果差强人意,又作矛又盾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好在有华裔小伙开发了识别ChatGPT的GPTZero,相信他的盾会比OpenAI提供的更好用一些。 生成式AI已是2023年AI产业的一大主流趋势。除了ChatGPT这类主要生成文本的AI外,AI生成图像、AI生成视频等也正成为科技巨头和创业新秀的竞逐焦点。 这些产品开始准备蚕食搜索引擎,也许它们低估了谷歌们的实力,不管谷歌是否会生存下来并与 ChatGPT 和其他AI共存,ChatGPT已经开始收费,证明很多应用需要,这些应用与搜索引擎的战争将在几年后全面展开。 Keyword: 内容生成

AI 时代,开发者还需要学习编程语言吗?

Click:美國風扇燈 背景 作为开发者,我们原来都想知道业界最流行或收入最高的编程语言是什么,也总有源源不断的调查与文章让我们知道。 对于开发者的职业发展,我建议在工作中不断学习,这点特别重要。 但是现在,如果人工智能可以根据一些简单的提示就能生成代码,那么学习编程语言是不是就变得多余了呢? 英伟达的首席执行官黄仁勋说,人类幼崽再也不需要学习编程语言。 “我们的工作是创造计算技术,让任何人都不需要学习编程,并且编程语言是人类的自然语言。现在世界上每个人都是程序员”。 黄仁勋在前不久迪拜举行的世界政府峰会上还说:“我们将第一次可以想像,在公司里的每个人都是技术专家。” 除了人工智能之外,黄仁勋所设想的未来也受益于低代码和无代码工具的传播,这些工具不仅仅被非开发人员使用。Forrester 的研究发现,87% 的企业开发者正在使用低代码开发平台,预计将推动该市场的大幅增长。 但黄仁勋关于无编程的未来预测,他自己也持保留态度。 人工智能炒作机器全速运行,这当然对英伟达有利,但编程在自动化技术数十年中一直存在。 事实上,代码生成技术的发展历史与计算机科学本身的历史一样悠久。 为生成式人工智能铺平道路 使用基于神经网络的预测模型的工具在上世纪 90 年代就进入了市场,通常用于使用模式识别来检测代码中的问题。 这些为我们今天拥有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铺平了道路,从 ChatGPT 到 GitHub 的 Copilot,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一切产品。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开始进入软件开发过程,开发者跟上这些新趋势和技术仍然很重要。但如果人工智能的目的是成为一个助手,那么这意味着开发者应该是这对组合中更合格的。 为了在未来的软件开发中脱颖而出,我们需要比机器人了解更多。 相关机构正在研究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哈佛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的讲师为学生试验了虚拟人工智能编码助手,他们小心翼翼地确保聊天机器人不会简单地说出问题的答案,而是指导学生如何自己发现解决方案,就像导师那样。因为,如果你只是向人工智能寻求答案,你将无法学习这个过程,并形成对编码的基本理解。 GitHub 对开发者如何使用其 Copilot 工具的进一步研究发现,在 AI 的协助下,任务完成速度平均可提高 55%。有人建议,节省的时间可以让开发者有机会学习更多语言和框架的细节。 AI 是扩展,而不是限制开发者们对编程语言的了解。 人们还需要学习人工智能辅助开发的新技能。例如,及时的提示工程设计可以有利于开发者更广泛的沟通技巧。如果你能为人工智能助手制定清晰、直接的指令,你就会学会了与同事进行清晰的沟通。 一些企业甚至正在招聘全职提示语工程师,比如戴尔的职位,涉及为各种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程序开发和优化有效的提示——而且仍然需要熟练掌握Python。 开发者仍然需要进行代码审查,这与审查同事的代码不同。人工智能生成的代码可能会出现不可预测的错误,因此需要更彻底的方法。 简而言之,开发人员不必受到无代码的威胁,并且实际上可以从这些技术允许的捷径中受益。多年来,编码一直在变得更加易于访问。例如,看看更用户友好的语言(例如Python)的流行就知道了。有了人工智能助手,开发人员可能不再需要记住语法和结构,但在监督方面他们仍然需要理解它。 我们可将其视为修补匠与专家的对决。你可以找一个能帮你修理洗衣机的人,甚至可以从 YouTube 上学习自己修理洗衣机,但你也可以聘请专业人士来保证工作更顺利完成,而且许多人仍在选择后面的帮助。 然而,一些企业将利用人工智能带来的机会,用更少的时间或更少的开发人员,做更多的事情。就业市场上的软件工程师角色数量可能会减少,特别是对于那些工具箱里只有编码的人来说。特别是初级职位的需求可能会减少。 结语 如果您现在是该行业的初级开发人员,那么可能是时候升级并确保自己的角色,以面向美好未来~。 ps:现在,美国 IT 跨国公司(第三大财务软件公司)目前正在北京寻找多位能够精通php8、Laravel技术以及一起工作的技术工程师和架构师,这是将创造性的问题解决和沟通技巧付诸实践的机会,欢迎在微信后台联系我们! Keyword: 嘟嘟AP

3 个 功能强大的Web开发 AI 工具

人工智能 (AI) 已在许多行业掀起波澜,Web 开发也不例外。从自动执行重复任务到增强用户体验,AI 正在改变Web的构建和维护方式。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索三种强大的 AI 工具,它们通过简化工作流程、改进网站功能和增强设计来重塑 Web 开发。 GitHub Copilot GitHub Copilot正引领开发人员带来一项全新变革。 这款人工智能编码助手可根据项目上下文建议整行或整块代码,从而帮助您更快地编写代码。 这就像拥有一位可以实时提供帮助的结对程序员。Copilot 由 GitHub 和 OpenAI 开发,它使用机器学习来理解代码语法和结构,并以 JavaScript、Python 和 HTML 等多种编程语言提出建议。 主要特点: 自动完成代码并提供智能建议。 支持多种编程语言。 减少编码时间并帮助克服编码障碍。 Copilot是希望加快编码过程并尽量减少错误的 Web 开发人员的理想选择。通过处理重复的编码任务,它使开发人员能够更加专注于创造力和逻辑。 Uizard Uizard 对于在 Web 项目上合作的开发人员和设计师来说,Uizard 是一款出色的 AI 设计工具,可以将草图转化为工作原型。 Uizard 通过将低保真设计或手绘草图转化为交互式原型和模型,简化了 UI/UX 设计流程。对于想要快速创建网站布局而无需深入研究复杂设计软件的开发人员来说,这是一个理想的解决方案。 主要特点: 将草图或线框转换为功能齐全的原型。提供可自定义的模板和设计选项。允许团队之间协作以更快地进行原型设计。 Uizard使用机器学习来了解设计模式和用户意图,这使得在几分钟内将想法转化为工作原型成为可能。此工具对于希望快速迭代网页设计的初创公司或小型团队特别有用。 将ChatGPT用于 Web 开发 虽然 ChatGPT 主要被称为对话式 AI,但它也可以成为 Web…

Cost-effective Plastic Compression Molding: In Automotive Manufa

Jan 28/20 Cost-effective Plastic Compression Molding: In Automotive Manufacturing Overall, composites have steadily become a more integral part of the automotive industry. Composite parts are likely to be more prevalent this year than any of those previous. Plastic compression molding machines are a significant component of car parts production. Why Composites? Fuel efficiency is an…

“天涯共此时——中秋诗会”活动在柏林中国文化中心举办

  月饼飘香,书韵悠长。9月14日,在中秋佳节来临之际,一场别开生面的“天涯共此时——中秋诗会”在柏林中国文化中心成功举行,150余位中德朋友在文化中心沉浸式体验了中国传统节庆文化。   中秋诗会活动现场   柏林中国文化中心主任孙勤航在致辞中表示,中国人自古以来有用诗歌抒发情感的文化传统。古往今来,众多文人墨客寄情于中秋的一轮明月,以诗歌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家庭团圆的憧憬。借此良时,文化中心邀中德朋友一道以诗歌为媒,通过吟诵经典诗句,向秋天借一轮清风明月,共赴一场中秋诗会,感受诗词中的家国情怀,共赏中国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 孙勤航主任致辞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中秋诗会”在经典的旋律中拉开序幕。来自柏林华人童声合唱团的合唱《但愿人长久》及青年女高音歌唱家王含笑的独唱《思乡》,带来强烈艺术感染力和情感凝聚力。 童声合唱 王含笑独唱   在温婉动听、缓缓流淌的琴音中,旅德华人叶睿睿的古筝独奏《春江花月夜》《平湖秋月》让来宾仿佛置身皎洁的月华下。 叶睿睿古筝演奏   文化中心汉语班学员带来的诗歌朗诵《赋松梅》《中秋玩月》《静夜思》《山居秋暝》《古朗月行》,带大家穿越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时空。吟诵者着古装翩翩踱步,随韵唱和、吟月追思。 诗词朗诵   柏林华人文化艺术团带来的古典舞《水袖舞》以及彝族舞蹈《在一起》,或婀娜多姿,或热烈奔放,美不胜收。 彝族舞蹈   晚会在一曲《灯火里的中国》中圆满落下帷幕,天籁童声结合饱含深情的女高音,唱出了灯火里的美好生活,展现了海外华人对祖国的美好祝福以及对未来的欣然向往。形式多样的文艺表演,在一次次的鼓掌和欢笑中将花好月圆、家国同庆的中秋氛围推向了高潮。 合唱《灯火里的中国》   诗会现场,来宾们还观看了视频《中秋》以及海外中国文化中心《2023中秋活动精彩回顾》,了解传统中秋佳节的丰富文化内涵,体味“四海一家”“美美与共”的节日气氛。   活动当天,文化中心还设置了书法、绘画、手工、汉服等丰富的中秋节文化体验活动。在书画体验区,来宾们或执笔写字、或描绘丹青,在翰墨幽香中,大家以“书”会友,以“画”传情。手工体验台前则聚满了家长和孩子们,大家兴致盎然地描绘玉兔团扇、制作兔子灯、体验汉服折纸,在愉快惬意的氛围中深入感受中华传统节日的祥和美好。汉服体验则和文化中心正在展出的“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形成联动效应,来宾们纷纷试穿汉服拍照留念,欣赏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华传统服饰,沉浸式体验“古人”中秋的一天。 书写汉字 书法作品展示 手绘团扇 手工体验 展示兔子灯 汉服体验   来宾们在活动现场还品尝了美味月饼,天上的明月与手中的月饼相互映衬,节日的灯火与纸上的墨香交相辉映,中德民众在这样一个诗意的夜晚感受庆祝中秋节的魅力,诠释了不同文化间的和谐共鸣。 品尝月饼 美味月饼   “天涯共此时——中秋节”活动是由中国文化和旅游部主办,各海外中国文化文化中心承办的全球联动品牌文化活动,旨在向各国民众阐释中秋节所蕴含的团圆、和谐、幸福的文化内涵。每年中秋节前后,文化中心都会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与当地民众共庆中秋佳节,传递美好祝福,深得中德朋友们的喜爱和欢迎。 孙勤航主任与演员们合影 责任编辑:耿孟冉 Keyword: 美丽中华网

“你好!中国”主题展馆惊艳亮相“2024日本国际旅游博览会”

  9月29日,“2024日本国际旅游博览会”在日本东京国际展览中心圆满落下帷幕。中国驻东京旅游办事处精心策划、组织“你好!中国”主题中国展馆,从文旅资源、传统非遗、旅游路线产品等不同领域,全方位展示中国文旅魅力,受到来自业界和到场海内外民众的广泛好评。 中国展馆工作人员合影   来自中国国内13个省(区、市)文化和旅游厅(局)、中资航空公司以及大型旅行社等50余家机构及团体(企业)共同在旅博会中出展。展会期间,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官方机构及文旅企业代表前来中国展馆参观交流,为进一步深化中外旅游合作注入了强劲动力与无限机遇。 西安鼓乐表演精彩亮相展会主舞台   为积极落实中国入境游事业深入发展的目标,展会期间,旅游办在中国文旅魅力展示、热门旅游产品推介、赴华签证政策宣传,以及旅游服务设施介绍等方面有的放矢、重点发力。通过现场舞台推介、旅游宣传册广泛分发、游戏抽奖与文化体验的深度互动以及文创纪念品的匠心展示,向全球游客展现中国文化的无限魅力和活力四射的中国旅游行业新形象。 中国展馆舞台表演吸引众多观众驻足   为了做好面向一般民众的文旅推广,激发海外游客对赴华旅游的了解和兴趣,旅游办精心策划了种类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演出和动手体验活动:主舞台上,来自中国各地的艺术家们轮番献艺,轻盈曼妙的舞蹈勾勒出华夏大地的无限风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闪耀着千年的智慧光芒,悠扬动听的音乐穿越时空而来,淡雅的茶香弥漫在空气中,共同编织出一幅生动的中华盛景;在文化体验活动区,剪纸艺术的精妙绝伦、书法挥毫的磅礴大气、雕版印刷的古朴韵味、煎茶技艺的匠心独运等互动体验让现场民众仿佛置身时空隧道,感受跨越时代的中华文化韵味;精美国风文创产品抽奖台前大排长龙,由中资航司特别赞助的中日往返机票抽奖活动更是数次将活动现场氛围推向高潮。 文化体验活动区内茶艺展示   作为全球旅游业行业最具影响力的盛会之一,“2024日本国际旅游博览会”汇聚了来自全球近70个国家及地区的1300余家企业及团体参与。据主办方初步统计,此次旅博会共吸引了包括业界人士和普通民众在内的海内外近18万人到场参观。 责任编辑:耿孟冉 Keyword: 中华文明